网站地图

白居易的〈长恨歌〉究竟在恨什么?

tianluo 2025-04-13 16:15 阅读数 1976
文章标签 恨的内涵

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,它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线,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又凄婉动人的历史画卷,而诗题中的“长恨”二字,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,白居易在这首诗里究竟在“恨”什么呢?

从表面来看,《长恨歌》的“恨”首先体现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遗憾,诗中详细地描写了他们二人曾经的恩爱。“回眸一笑百媚生,六宫粉黛无颜色”,杨贵妃的倾国容颜让唐玄宗为之痴迷。“春宵苦短日高起,从此君王不早朝”,他们沉醉于温柔乡中,享受着甜蜜的爱情时光,好景不长,“渔阳鼙鼓动地来,惊破霓裳羽衣曲”,安史之乱的爆发打破了这美好的一切,马嵬坡下,杨贵妃被迫缢死,唐玄宗眼睁睁看着爱人香消玉殒却无能为力,此后,唐玄宗陷入了无尽的思念与悔恨之中。“蜀江水碧蜀山青,圣主朝朝暮暮情,行宫见月伤心色,夜雨闻铃肠断声”,他的思念之情如江水连绵不绝,这种爱情的悲剧性结局,是白居易笔下“恨”的第一层含义,是有情人不能长相厮守的遗憾,是爱情被政治和战乱无情摧毁的无奈。

白居易的〈长恨歌〉究竟在恨什么?

深层次来讲,《长恨歌》的“恨”也包含着对唐玄宗因沉迷女色而导致政治腐败、国家动荡的批判,唐玄宗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,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治国智慧,但后期他逐渐沉迷于杨贵妃的温柔怀抱,荒废朝政,将国家大事抛诸脑后。“姊妹弟兄皆列土,可怜光彩生门户”,杨氏家族凭借杨贵妃的得宠而权势滔天,他们骄奢淫逸、胡作非为,严重破坏了朝廷的政治生态。“缓歌慢舞凝丝竹,尽日君王看不足”,当唐玄宗在宫中纵情声色之时,社会矛盾却在不断激化,百姓生活困苦不堪,安史之乱的爆发,正是这种政治腐败的必然结果,这场战乱使国家陷入了长达八年的动荡,无数百姓流离失所,社会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,白居易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描写,表达了对唐玄宗这种昏庸行为的批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,这是“恨”的第二层含义。

《长恨歌》的“恨”还带有一种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,杨贵妃的美丽、她与唐玄宗之间曾经真挚的爱情,都是美好的象征,在历史的洪流中,这些美好都如昙花一现,转瞬即逝。“天长地久有时尽,此恨绵绵无绝期”,这种美好消逝后的怅惘和无奈,贯穿了整首诗,白居易或许从这段历史故事中,联想到了世间所有美好事物的无常,它们都难以逃脱命运的安排,最终走向消逝,这种对美好消逝的惋惜和感慨,也是“恨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中的“恨”是多层次的,它既有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的遗憾之恨,也有对唐玄宗政治昏庸导致国家动荡的批判之恨,更有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之恨,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,成为了千古名篇,让后人在品味这段爱情悲剧的同时,也能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。

评论列表
  •   歌长夜  发布于 2025-04-13 18:03:20  回复该评论
    白居易的长恨歌不仅是一曲对唐明皇与杨贵妃悲剧爱情的咏叹,更深刻反映了作者对于时代兴衰、个人命运沉浮的无尽感慨,它怨的是帝王之爱过于沉重而不得善终,怅望江山里,是对盛世不再和美人迟暮的双重遗憾。天长地久有时穷,此殆非人间世事可常也!字间流露出诗人对人生命运无常及历史循环往复规律的深切体悟,长生殿、霓裳羽衣舞,皆成过往云烟;那句未了的爱恋——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原为连理枝——成为永恒却遥不可即的长嗟短唱……